
景泰八年(1457年)正月至尊配资,一名黑影悄悄地从皇宫溜出,来到了将军石亨的府邸,低声对他说:“石将军,皇上恐怕活不久了。”
石亨听后冷笑道:“那正好!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,是时候行动了!”
“是的,我们应该马上调兵。”曹吉祥附和道。
石亨的行动,究竟是为了什么?
这一切的根源,还得追溯到“土木堡之变”。
展开剩余80%元朝灭亡后,蒙古的残余势力一直游走在大漠中,与明军进行游击战。蒙古人擅长骑射,行动灵活,明军始终未能彻底消灭他们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蒙古的瓦剌部队进入了明朝的腹地。明英宗在权臣王振的推动下,决定亲自带兵出征,命其同父异母的兄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。然而,明军的20万精锐被瓦剌军团全歼,英宗在战斗中被俘,消息传来,京城震动了。
朝中的大臣和富豪们一片慌乱,平时嘴巴上说得再大,遇到国难,他们想着的却是如何逃命。第二天的早朝,决策层纷纷陷入了激烈的讨论。大臣徐珵等人提议:“既然我们连瓦剌都打不过,何必再斗下去,不如立即迁都南京。”这建议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。
但兵部左侍郎于谦却坚决反对,他说:“皇陵、宗庙都在北京,决不能轻易迁移。”有的大臣也赞同:“迁都容易,再回来可就难了,南宋当年就是这样丧失了京城的。”
于是,朱祁钰决定听从于谦的建议,下令调兵,准备抵抗,逐渐稳定了局势。然而,困扰他们的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——明英宗被俘,政权的真空让人担忧。朱祁钰作为监国太子,但他却不愿意立刻登基:“如果我现在登基,等英宗回朝,我岂不是得下台?”但在于谦的劝说下,朱祁钰最终同意了。
九月初六(9月22日),朱祁钰正式登基称帝,成为明代宗,原来的皇帝明英宗被尊为太上皇。此后,朱祁钰在于谦的帮助下成功击退瓦剌入侵,保住了京城的安全。大明江山勉强稳定,朱祁钰也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帝位。
然而,英宗被俘一年后,即景泰元年(1450年)八月,英宗被释放回国。蒙古为何放他回去?并不是他们放弃了复兴中原的梦想,而是当时的蒙古内部分裂,没有心思再战中原。于是,他们选择释放英宗,给朱祁钰制造麻烦。
朱祁钰虽然成功登基,但他并没有对大臣进行大规模的换血,朝中的大部分官员依旧是英宗的人。英宗回朝后,一些大臣开始劝说朱祁钰让位:“当初是你们求我登基的,现在怎么能反悔?”朱祁钰坚决不肯:“你们当初请我做皇帝,现如今却想让我退位,岂有此理?”
为了防止英宗与大臣串联,推翻现政权,朱祁钰将英宗软禁在南宫(延安宫),不允许任何人接近他,甚至连送饭的下人也是从小洞口递进去。即使是英宗生日或元旦,朝中大臣也无法前去探望。
然而,朱祁钰依然没有完全稳固自己的帝位。景泰三年(1452年),他将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废除,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。然而,没过多久,朱见济奇怪地去世,这一悲剧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。
景泰七年(1456年),朱祁钰健康急剧恶化,病入膏肓,石亨与其他权臣决定发动政变。石亨与曹吉祥、张轨、杨善等人秘密商议,同时与软禁中的英宗暗中联络。正月二十一日,石亨等人借机推翻了朱祁钰,恢复英宗的帝位,改年号为天顺。
然而,朱祁钰虽然病重,死期将至,他并没有后代继位,石亨等人为什么急于发动政变呢?原来,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本应继位,但朱祁钰的死可能意味着英宗重新掌权,石亨等人若想从政变中获利,必须先下手为强。
然而,政变发生时,另一位重要人物于谦,却没有第一时间采取行动。根据《西湖游览志馀》记载,当石亨等人带兵进宫时,于谦已经得知了消息,他并未急于行动,而是选择观望,甚至表示:“小子何知国家大事,去吧。”直到政变成功后,石亨等人要求处决于谦。
在英宗恢复帝位后,因不满于谦在其病重期间未支持复辟,决定处决他。正月二十三日,于谦被斩首,享年五十岁。英宗下令将于谦的“罪行”传遍全国,然而百姓却对这位忠臣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哀悼,万民送别,甚至斩首的刽子手也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,自杀身亡。
历史的公正终究显现出来。尽管于谦在死后被冤杀至尊配资,但他在人民心中永远是忠臣的象征,成为历史上明君和忠臣的楷模。而那些昏君和奸臣,却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遗臭万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