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传统智慧中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俗语,这些源自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,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因其言简意赅又蕴含深刻道理,民间常称之为老人言。从日常生活到婚丧嫁娶,从房屋建造到为人处世,俗语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比如富不交三友擒牛宝,贫不求三人道出了交友之道,不怕屋后塘,就怕抬轿房揭示了建房禁忌,宁娶从良女,不娶过墙妻则反映了古人的择偶观。
其中有一句特别有趣的俗语:一更人,二更火,三更鬼,四更贼,五更鸡,生动描绘了古代夜间五个时段的典型场景。要理解这句话,首先要了解古人的计时方式。在没有钟表的年代,人们将夜晚划分为五个更次,每个更次约两小时,由专门的打更人敲梆报时。
第一更(戌时,19-21点)被称为一更人。此时夕阳西下,正是万家灯火初上之时。劳作一天的人们陆续归家,村落里炊烟袅袅,家家户户围坐用餐,处处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。这个时段街道上行人渐稀,但各家屋内却热闹非常。
展开剩余65%随着夜色渐深,进入第二更(亥时,21-23点),即二更火。此时多数家庭尚未就寝擒牛宝,烛光透过窗棂在夜色中闪烁,远远望去宛如繁星点点。古人特别重视这个时段的防火,因为木质结构的房屋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。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二更火烛要当心的谚语。
当更鼓敲响第三更(子时,23-1点),便到了三更鬼的时辰。万籁俱寂的深夜里,只有偶尔的犬吠声打破宁静。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,人们对黑暗有着天然的敬畏,认为这个阴气最重的时段可能会有不干净的东西出没。半夜三更这个成语正是源自此时。
第四更(丑时,1-3点)的四更贼道出了古人的防盗智慧。此时人们已进入深度睡眠,正是盗贼活动的高峰期。许多大户人家会安排家丁值夜,普通百姓也会检查门窗是否关严。打更人沉重的梆子声在街巷回荡,既是报时也是对宵小的震慑。
黎明前的第五更(寅时,3-5点)被称为五更鸡。东方将白之际,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划破夜空,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。农人们开始起床准备一天的劳作,市集的小贩也开始张罗生意。闻鸡起舞的典故就与这个时段密切相关。
如今我们有了精确的计时工具,这句俗语的实用价值或许已经减弱,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人生活的窗口。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,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,感受到那个没有电灯、钟表的年代里,人们是如何感知时间、安排生活的。这些流传千年的智慧结晶,不正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吗?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