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那些年闪电策略,乡村生活记忆
一、拾棉花的时光
弯腰在棉田里,腰间系着一个粗布包袱,手指灵活地摘下一朵朵雪白的棉花,顺手塞进包袱里。一个包袱装满,能有二十来斤重。晒棉花时,别人家都用竹簾子,我们家直接摊在平整的地上晒。父亲总拿着扬叉,一下一下地翻动着棉花,让它们晒得更均匀。阳光把棉花晒得蓬松柔软,散发着阳光的味道。
展开剩余77%二、拾柴火的岁月闪电策略
那时候,家家户户都靠柴火做饭取暖。地里的秸秆根本不够烧,我们这些孩子就得到野地里捡柴火。枯树枝可是上等的好柴火,烧起来火旺又耐烧。每次看到干枯的树枝,就像捡到宝贝一样高兴。
三、摸鱼盆里的欢乐
每到年关闪电策略,父亲总会挑着那个用了多年的摸鱼盆出门。那是他为家里准备年货的重要工具。我和姐姐也经常用这个摸鱼盆,不过我们是划到湖里去捞猪草。木盆在水面轻轻摇晃,我们一边干活一边说笑,湖面上荡漾着我们的欢笑声。
四、女红手艺的传承
在八十年代之前,做布鞋、绣花可是每个女孩必须掌握的手艺。母亲常说:不会做绣花鞋垫,不会烧火做饭,将来怎么找婆家?确实,相亲时婆家人第一句话往往就是问这些。姑娘们的嫁妆里,总少不了一双双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。
五、邻里共餐的温暖
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,就是端着饭碗串门的情景。盛上一碗热腾腾的饭,夹几筷子菜,我们这些孩子就跑到外面,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。你尝尝我家的菜,我品品你家的饭,简单的饭菜吃出了别样的香甜。
六、洗衣的劳作
那时候洗衣服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。母亲总是先用草木灰泡水,过滤后的水用来浸泡衣服。条件好点的人家才能用上肥皂。洗好的衣服要端到水坑边漂洗,坑边搭着跳板。妇女们拿着棒槌,先把衣服放在跳板上捶打,再放进水里漂洗。棒槌敲打衣服的啪啪声,和着说笑声,成了村里最动听的晨曲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