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你若不杀我金牛股配资,我将来定会统一蒙古,修蒙汉之好……”一句出自一个八岁男孩口中的话,竟在大殿上掀起轩然大波。朝臣们听后纷纷劝朱元璋下断手,认为此子不得留情。但最后,朱元璋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:饶他一命,反而优待起来。这个孩子究竟是谁?朱元璋为什么放过他?他后来又有何结局?
元朝曾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大帝国,但到末年朝政腐败、民不聊生,群起而攻之的农民起义最终将其推翻。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诸路势力逐渐消退后脱颖而出,最终建立明朝,并在南京即位称帝。尽管如此,北方的元朝残党尚未彻底消灭,明朝要真正稳固,还需清除这些隐患。
公元1368年,朱元璋命徐达等名将北伐,攻占了元朝的大都(今北京)。元顺帝仓皇西逃,带着家眷和心腹奔回蒙古。元朝的统治由此破灭,但元顺帝并不甘心,屡屡骚扰明朝边境。为平息这些威胁,朱元璋继续派兵追剿。到了公元1370年春,徐达、冯胜、李文忠三路大军从不同方向挺进内蒙古,合围并歼灭了元军残部,大获全胜。
展开剩余70%战后,明军缴获了大量俘虏,其中就有元顺帝的亲属和宫廷人员。被押到南京的俘虏中,有一位地位特殊的八岁男孩买的里八剌,他是元顺帝的亲孙子。按理说,这样的身份在当时极具威胁性,朝臣们主张将其斩首以绝后患。与此同时,归来的军队还带回了传国玉玺一类象征权力的重要物件,这让朱元璋在登基之初一直怀念未得之“正统”证据,这回俘获皇室子嗣与宝玺,令他心怀复杂。
在朝堂上,朱元璋召见了年幼的买的里八剌,问他有何话要说以自辩。令人惊异的是,这个八岁孩子并不惊慌,反而镇定地说出那番话:如果不杀他,他将来会统一蒙古,推动蒙汉和好,保证不再侵犯明朝边境。朝臣们听了更是惶恐,认为放走他等于放虎归山,纷纷建议立刻处死。
但朱元璋没有采纳这些主张。他没有选择羞辱这个前朝皇室子弟——也没有按部分大臣提议在太庙举行屈辱性的献俘礼——而是以礼相待,赐给他汉服,封为崇礼侯,安置住宅,供给衣食。如果买的里八剌愿意回蒙古,朝廷也会安排送他回去。朱元璋显然另有考虑:他希望用怀柔政策来笼络蒙古,借此稳定边境,实现长远的蒙汉和好。
朱元璋之所以对这少年心存期待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局势的长远眼光。若能通过教化和同化,让蒙古贵族在中原生活几年再返回故土,或许能减少对立、换取和平。这样的策略既体现了权力的政治智慧,也显示了他并非只以刀剑解决一切问题。
五年之后,时间到来,朱元璋下令将买的里八剌送回蒙古。然而关于买的里八剌之后的命运,史料并没有明确一致的记载。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改名更替,其后未能实现修蒙汉之好,反而与明朝爆发长达十年的冲突,最终兵败身死;另一种说法则称他在归途中便已夭折。无论哪种版本,都无法完全证实朱元璋当初的怀柔策略最终是否成功。
这段历史至少告诉我们两点:一是朱元璋并非只靠武力,他也试图用政治手段稳固新朝;二是统治者要赢得天下,不仅要有短期的军事胜利,更要有争取民心与修复旧有矛盾的远见。朱元璋放过买的里八剌,既有对蒙汉和解的期待,也反映出他试图用柔和方式收编旧臣与边民,从而为新朝的长期稳定打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